首页 > 滚动 >  >  > 正文

毕业三年在家,父母希望我出去工作,但是我不想,怎么办?|速讯

2023-04-30 16:00:34 来源:曾仕强
文/易友信箱答疑团

今日易友提问


【资料图】

我是个考虑事情比较长远的人,对名利看得很淡,而我的父母很注重当下,很看重名利。 大学毕业后很迷茫,我没去找工作,一直在读曾师的书,看曾师的录像,我想先把自己修好了,找到人生方向了,做好心理准备了,再出来工作(我计划是花三年的时间)。 我现在做的很多事都是看不见的,没有像别人一样去赚钱,买车买房,做这些别人看得见的东西。 我父母就整天给我脸色,给我施压,给我找难受。我跟他们好好商量,我把我的思想跟他们说,但他们听不懂,说跟我同龄的人都有房有车了,我却还什么都没有,他们没面子! 刚开始我对自己是很有信心的,我觉得我做的没错,如果方向不对,再努力有什么用。 如今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压力越来越大,几乎是众叛亲离了,我觉得我还得继续修行一段时间,可是有点难坚持下去。 不知道我做得对不对,烦请各位老师给我一些建议,指导我以后的方向,学生不胜感激!

易友信箱解答团解答

01

张一舟解答

这位同学你好,感谢你的来信。 在来信中看到你眼光长远,勤奋好学,能为自己做好规划安排,而且对名利看得比较淡,为你点赞! 对于你提到的具体问题,有以下建议供参考: 第一,对父母而言,他们是希望你能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 而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这些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来保障。 看得见的“房子”和“车子”,是一种指代,父母所表达的更深层的意思,应该是希望看到你能自食其力。你说在毕业后没有去找工作,一直在学习,这样的状态已经两年多了。 那么在这两年多里,是谁为你提供经济来源呢? 如果是父母提供的,那么能看得出父母内心还是支持你的选择的。 作为子女要懂得感恩父母的付出,多去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心情。第二,你提到要找到人生努力的方向,这的确是非常重要且有必要的。 相信你应该听过陆游的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真正的学习和寻找方向不只是看书、听课,更要在实践生活中去落地执行。大学生是要为社会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人才,在离开校园后,都需要靠自己去找工作和探索人生的方向。 在投简历、笔试、面试、入职、实习、转正等一系列过程中。 需要慢慢了解工作是怎么一回事,职场关系需要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能力如何提升,工作发展如何规划等等。 事实上,找方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且方向也不是不能改变的。 正如《易经》所述,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中,曾老师说过,人生是阶段性的调整,那么前行方向也会有阶段性的调整的。 只要大方向是合理的,具体路线需要与时俱进行调整。现今时代环境变化如此之快,更需要与时偕行,方能走出自己理想的人生道路。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你有所启发。 读曾老师的书和学习曾老师的课程,也是为了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践行曾老师的智慧,活出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为你加油!

02

如梦解答

亲爱的易友,你好!感恩你的信任。 从你的来信中,可以体会到,你是一个有觉悟的人,也是一个看重品性、善良、有良心、对自己有要求的人!      你说大学毕业后很迷茫,没有去找工作,也一直在读曾师的书和录像,想把自己修好了,找到了人生方向,做好心里准备,再出来工作。  那你先问问自己,你觉得自己是真的在修行?还是在逃避责任,逃避生活? 你说想把自己修好了,那你说的修好了的标准是什么?一个人修行满了,就表示要回去了,你想那么早回去吗?      你说想找到人生方向,做好心理准备,再出来找工作,那就说明你现在是没有人生方向的,也是没有做好工作的准备,是吗?     但是人生方向不是坐在家里空想就可以找到的,你必须要出来做事情,步入社会,你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你需要去经历,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生活,你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如果你只知道一种人生活法,你要怎么样创造出第二种人生活法呢?你只有见过了100种人生活法,你才可能活出第101种人生,不是吗?      请你想想,你已经毕业多少年了,修行多少年了,你真的是在修行,不是在逃避现实吗?你敢直接面对自己的内心吗?你敢问自己问题吗? 从你的来信中,可以知道你已经应该修行有三年了,那你说说你认为自己现在修得怎么样了?有比刚开始更好吗?      其实,你修得好与不好,不是看你自己怎么样了,而是看你周围的人好与不好,因为你身边的人都是你内在的投射。      判断自己的认知和修行在哪个层次,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你看你周围的人是哪个层次。你周围人是你认知的投影,你周围的人在哪个境界,你的认知就是在哪个境界。   如果你看你周围都是好人,都是觉悟的人,都是佛、菩萨,那你的境界就跟佛、菩萨差不多了。 如果周围的人都是些坏蛋,那我们的认知里面糟粕的东西就过多了。      你说你已经修了三年了,几乎众叛亲离,这就可以知道,你自己的内心已经乱了,你自己认为呢?      也许不是他们不理解你,而是你不理解自己,你不应该去找你家人的缺点,而应该向内看。 孔子说要反求诸己。就像曾师的录像里面也经常告诉我们要反求诸己,不知道你是否有注意呢?是否有反求诸己呢?      其实修行不是多少年的事情,而是一辈子的事情,你说呢?我记得曾仕强教授说过:修身是怕死,修心是等死,修灵是找死,你说怎么办?那当然是都修啊!         那我也说一些自己的感悟吧! 我想我跟你年龄应该也不会相差太大。在我的在校生涯里,也是比较注重品性修养。 在学校的生活因为环境比较单一,也没有太多的杂七杂八的事情,所以对于那些道理就没有太多的感触。      但是当出了社会就不一样了,社会是相对复杂的环境,遇到的事情也是比较多。 这时候,我就发现那些道德理论,讲起来很容易,但要是真正碰到事情用起来,就会变得不容易! 特别是在与自己利益冲突时,你要怎么选择? 这时,就特别考验一个人了,但这也是一个修行特别好的机会!      我们的修行不是在课上修,而是在事上修,你修了两三年,那说明你的理论基础很深厚了,现在是该实践的时候了。你现在的情况也可以当做是你修行的道场,与父母关系不好,那与父母的关系就是你修行的道场。 这是生活来考验你修行的怎么样了。你要学会转念!你也可以多接触一些其他的内容!  我听过这样一句话: 你这辈子遇到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你设计的,所以在所有问题面前,问你自己一个问题,这件事在告诉你什么? 不要用世俗的逻辑去问,而要用你内在成长这个角度去问。最后希望你可以早一点与父母的关系修好,也可以早一点走出迷茫!   

03

蒋微踏解答

易友您好,感谢来信! 既然您说一直在家用看曾师视频来修行,那想请您搜索一下曾师对修行的解答,我替您做了功课,仅供参考: 首先,曾师在《家庭教育》中说过,人生一定要想清楚,“你活着干嘛?” 从这一点来看,您想先找到人生方向,这是正确的,因为如果没有方向只是混口饭吃,那也没啥价值。 那么,人生方向要怎样去找呢?曾师也有解答,他说“人生方向需要靠自己去反省”,而反省的内容是什么,或者说,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曾师说一个人什么时候死怎么样死无法控制,可是我们可以修身,让自己得好死,怎么办? 就是亲民,让跟我一起的人都觉得我还不错,人生的目的就是为大家服务。 那如何为大家服务?这就需要找到一个人的天命。 曾师说过,如何知道自己的天命?一件事情你不辞辛苦不计报酬地去做,越做越兴奋,那就是你的天命。 好的,天命找到了,我们要去山里修行吗? 您错了,曾师说过,“真正的修行是在人群中,因为就算你在山里修得很好,你也要回归人群!” 所以才说,“大隐隐于市”、“人在衙门好修行”。 一个人要在人群当中懂得进退,有人打击,才有机会修正磨练自己,因为人生超越了多少障碍,那就是人生修行的功课。 面对不同的状况,人要学会如何化解,因为功课是外界给的,不是自己安排的,人生千万记住,不要为了修身而修身。 大学毕业后,不管继续升学还是就业,做人的基本要稳固,无论父母是否有钱,一个人迟早要自食其力,这样才能有成就感和安全我。 所以,毕业后一定要出去谋生,不要好吃懒做,通过做事磨练斗志,培养责任感,这才是正确的修行之道。

04

抱一解答

易友你好! 看了你的问题,感觉很亲切,因为我也曾这么想过,想着找到人生方向了再出发。 但是我却没敢实践,而你硬是在家里扛了三年,不得不说,从这个角度,你还是个知行合一的人。 我感觉你的问题其实很明显,就是以下两个方面: 1、认识自己道德经有句话说的好,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反之呢,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障。 在我看来,你分明就是考虑事情太不长远,目光也太不长远了。说自己淡泊名利,但分明就是自以为是,自视甚高。 未经名利,何来淡泊之说,未经世事,又为何说自己目光长远? 一直不敢出发,怕选错了所谓的“方向”,明明是连自己都放不下,又如何放得下世俗的名利。 我觉得你需要重新认识下自己,不要被自己的执念遮蔽了现实。 另外想问下,既然你已经在家待了三年,那么这三年你的收获是什么?你悟到了哪些道理?学到了哪些为人处世的智慧吗? 你对自己的人生方向有清晰的认知了吗?还是你已经打通自己的大小周天、任督二脉了? 如果你不能立刻说出来,我有理由怀疑你只是找了一个巨大的足够说服自己的借口来逃避现实。 在家这几年,相比于去工作、去社会中修炼,你真的获得了更多的经验更多的成长吗? 答案只有你自己清楚。 2、如何找到方向——知行合一其实我也不知道如何寻找,每个人的路都要自己寻找。 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识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你最大的问题大概就是将知与行分作两件事去做。非要自己在家找到个所谓的明确方向,再去实行。如果一直找不到,就一直不行动。 “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只是讨论作‘知’的功夫,待知的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 生知安行,圣人之事也;学知利行,贤人之事也;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 你我皆非圣贤,岂能生下来就知天命所在? 非得经过一番实践体察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才知道自己要走的是什么路。去红尘中历练吧! 朋友们,如果您有更好的建议,欢迎留言区留言。如果您生活中遇到困惑,易友信箱欢迎您来信。 我们会尽己所能,帮您尽快走出困惑,迎接更美好的生活。

如果您有什么困惑

识别二维码,立即提问

易友信箱合集

标签: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